当前位置:首页 > 刑事辩护 > 正文

南京律师刑事辩护网

  1. 为什么杜甫的诗提到李白的多而李白的诗提到杜甫的少呢?

什么杜甫的诗提到李白的多而李白的诗提到杜甫的少呢?

在现存二人留存的诗中,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3首,分别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相比之下,杜甫写给李白的是就很多了有十几首,分别是两人同游时的《赠李白》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分别后思念《春日忆李白》,就连给孔巢父的诗中也不忘牵挂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在闻之被贬夜郎无限担忧写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到了晚年依然思念不止《昔游》《遣怀》。杜甫对于李白的思念,对他的担忧,对他的怀念可谓是贯穿了一生。

可李白对杜甫是真的视而不见吗?这也不见得,二人相见时已经是一个不惑之年,一个三十出头,两人都有才也爱才,并且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一年多时间内三次相会,只是在相别之后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过面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人的三次相会。第一次,天宝三载(744年)夏天在东都洛阳相遇了,44岁的李白已经久露诗名,刚刚赐金放还,33岁的杜甫初到洛阳,小有名气。二人诗酒唱和,往来切磋。第二次是在同年秋天,相约同游梁宋,抒怀遣兴,访道求仙,此间还有遇到高适的意外之喜。第三次是在天宝四载,李杜在东鲁会面后一起去访寻范居士,拜访李邕。

南京律师刑事辩护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这一时期,两人一来二去友情不断增进,不断向铁哥们靠拢,有诗为证,杜甫写给李白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又如李白写给杜甫的《鲁郡东石门送杜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可以看出在这几天的交往中,两人相处融洽,愉悦,面临分别都是不舍的,但对于不舍的表达风格不同,杜甫诗中是依依惜别的深情,感情更深沉;李白是洒脱不拘束,更为豪放,以酒、飞蓬做意象,使得百转千回的伤感情绪随着酒而醉、随着飞蓬飘远。这也反映出两人性格的差异,如云泥之别,一个是浪漫主义高峰,如彩云在天,豪放洒脱,清新俊逸;一个是现实主义先锋,如树木扎根泥土,沉郁顿挫。在分别后随着时间的流失,杜甫对李白的思念越来越多,不仅有对当年自己青春时裘马轻狂的怀念,也是对李白作为前辈的仰慕,也有二人都是仕途蹭蹬的感同身受。而李白不愿为感情、金钱等外物的牵绊,就算有他也会自我消解,纵酒高歌、仗剑远游,更多的表现为不屑,就像一个世外高人远离尘世。杜甫给李白的诗无一不是思念,担忧,怀恋,而李白仅存的写给杜甫的诗大都是往来不拘、清新俊逸之作。

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这中间作品有佚失,情况比较复杂。杜甫的诗集在《旧唐书.杜甫传》中说杜甫有诗集六十卷,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说"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但是这些集子都没有保存下来。莫砺锋先生推测杜甫大约有三千多首诗,但现在看到的为一千四百余首,可见佚失之多。另外李白的诗集在唐代就已经不是很全了,在他的亲戚李阳冰编的《草堂集》中就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还有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中也说"经离乱,白章句荡尽"。这两个人都是受李白所托帮他整理作品,后来魏颢又去搜集了一些李白的作品,在李白在世或者去世不久他的作品就已经不全了,更别说经过后世这么多年的流传。再有当时因为安史之乱,使人们来回奔走,游踪不定,也是的一些作品散失。现在看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多,李白给杜甫的诗少是从他们现存,也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情况而言的,不一定真的意味着他们往来的诗就那么几篇,也许更多。

南京律师刑事辩护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唐代盛世的时候,邮驿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虽说很败家,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交通邮驿条件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官方驿站,私人之间主要是靠熟人捎信。和平时期还好,只是到了战乱就会中断——"一封家书抵万金"。

另外两人游踪不定,来回奔走。在李杜二人别后,杜甫先是在长安待了十年,之后在安史之乱后来回奔走,李白也是如此,辗转多地。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只知道李白被流放夜郎而不知被赦免,所写的《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表现出的担忧。可以知道当时通讯受阻,杜甫不知道李白被赦免,而李白大概也不知道此时杜甫正在担心他。

参考文献:

南京律师刑事辩护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瓣雪花飞不自量力,不请自答。

不做铺垫,直奔主题。

原因1:在李白眼里,杜甫是一个自己欣赏的后辈;在杜甫眼里,李白则是他崇拜的前辈

李白和杜甫,诗仙和诗圣,声誉上相差不大。但是李白的年龄要比杜甫大十多岁,并且李白成名的要比杜甫早很多。说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或者崇拜者也不为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便是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评价。李杜相逢之时,李白的诗仙称号享誉天下,与之相比,诗圣杜甫就稍显暗淡。李杜相逢,李白是遇到一个欣赏的后辈,杜甫则是遇到自己的偶像,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对自己名声的帮助,受启发、获益更多的必然是杜甫。因此,杜甫有很多诗词是提到李白,有怀念,有情怀,有感谢,可能还有其他吧。

原因2:两人的性格不一样,李白桀骜潇洒超脱

李白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洒脱不羁,豪放大气,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又能反映时下,狂地让所有人都钦佩。从他的诗文也可以看出,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

李白的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庙堂***,多少黎民百姓,都仰慕不已,杜甫也不例外。而李白心里能装下的太多太多,于他来说,李杜相逢也不过是众多值得留恋的之一,他不可能为了某个人某件事而反复停留。

原因3:杜甫是胸怀国家大事,生时仕途、声名一般。他向往李白,却不能让自己解脱。

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胸怀天下,生时却名声也不显赫,仕途上也不顺利,曾弃官躲避战乱。或许这些经历,让他的内心有一定的沧桑,向往李白一样的生活,却终究超脱不了自我。

诗圣比诗仙终究还是差了半筹。

这个问题,初心文学笔者嘉伟来回答一下。关于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杜甫的诗提到李白的多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少,这一直以来在文学界都被专家学者所讨论。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问题,杜甫的诗名是他死后才扬名于世的。后人追称他是“诗圣”,他的诗叫“诗史”。而李白则不同,李白的诗则一直很出名。再说,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对李白的那种浪漫主义又极其的向往。再这样的背景下,李白的诗流传也甚广,杜甫自然而然就成了李白的“超级大迷弟”。他当然会时不时的给自己的偶像李白写点诗作。像什么“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等诗作,都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这种浪漫、狷狂而产生的向往与酷爱。

但是,由于杜甫当时的诗名并不出众。所以,大诗人李白自然不会有过多的诗作来写给杜甫。有意思的是,杜甫深沉地爱着李白,李白却痴迷地爱着孟浩然。李白给孟浩然写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太羡慕孟浩然那种隐士的生活,隐约之间仿佛若有仙气围绕。李白对仙气总是很执着,当年贺知章“金龟换酒”时说他是“谪仙人”后,李白更加坚定了自己是自带仙气的男人。以至于,他爱孟浩然身上的这股子隐士仙风。结果,有意思的是,孟浩然却爱着“诗佛王维”,王维又置身事外,佛系人生。

杜甫有14首之多的诗写李白,因为他对李白爱得深沉。李白有且仅有4首诗写杜甫,大概是因为他爱的是孟浩然吧。

世间事或许就是这样,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人生天地间,自有定数罢了。

哈哈,这个话题挺有意思,我小时候觉得杜甫写的话题多沉重,一直以为杜甫比李白老很多,但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恰恰相反,李白大杜甫十一岁,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

从年纪上看,在古代李白可以算杜甫叔叔辈份的,李白成名更早,在当时代“业内地位”比杜甫也高很多,而且李白给国家大boss都写过诗,传播影响力堪比央视,而杜甫虽几代官宦之家,但成名后传播平台顶多“地方台”水平

从这几点看,认识杜甫前李白都写了十几二十年了,之前不认识杜甫他没理由写杜甫,而杜甫认识李白正值壮年,且对李属于后辈对前辈的欣赏和敬佩,难免多写很多首,不管是热情还是精力都允许。

所以,他们虽然互相欣赏,但年纪不同,地位不同,时间不同,精力不同,所以杜多言李,李少言杜!

因为李白是前辈,杜甫默默无闻的时候,李白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李白相当于杜甫的偶像,这就像今天的明星与粉丝一样,后辈给前辈写诗,前辈可以不回,或是象征性的回复一下,李白非常欣赏孟浩然,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也没回复,因为孟浩然的偶像是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