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咨询 > 正文

上海吴楚法律咨询所

  1.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2. 古代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军队只认虎符,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吗?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高的成就吗?

文景之治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典范。

汉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崇尚文治,作为皇帝,他有相当人性化的一面,这也使他的政治措施中,充满人性的光辉。在冷漠的专制社会,文帝时代隐约浮现出一丝温情。

公元前179年,是文帝元年。这一年,他废除了连坐法。根据秦法,一人有罪,并坐其室家。汉初的律令沿用这条秦国法律,汉文帝一上台,便下诏令,废除此令,他认为:“法者,治之正也。”并对司法官员说:“如今犯法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牵连他们父母妻子儿女,判刑或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上海吴楚法律咨询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又废除了诽谤罪与妖言罪。汉文帝以古代贤王为榜样,认为法律中设诽谤罪、妖言罪,只能使官员们不敢斗胆直言,这就会使上级只听到拍马屁的话,却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官吏们在执法过程中,会滥用这种权利,致使百姓蒙冤,***自危。汉文帝不以言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极大消除了百姓祸从口出的恐惧感。

到了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又废除一项苛法:肉刑。肉刑是一种无人道的刑罚,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而且历代一直沿用。在汉之前,肉刑种类很多,包括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断脚、断趾等。

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能在鞭笞五百之下生存下来的囚犯,少而又少。本来汉文帝的本意是减轻刑罚,却导致本不该判处死刑的人,在鞭笞之下送了性命。到了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继位时,下一道诏令,将笞五百改为笞三百,笞三百改为笞二百。

上海吴楚法律咨询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上还是政治才干上,都不及汉文帝,不过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父亲遗留下来的仁政传统,使得西汉的黄金时代得到延续,后世把文帝、景帝的时代称为“文景之治”,成为二千年专制时代中最具人性化色彩的时代。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这个盛世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然而,当一些历史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治”的时候,却让孩子们非常迷茫。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海吴楚法律咨询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文帝剧照)

我们先来看看“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内容

一是“轻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把老百姓征集起来,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边防设施,修***宫殿等等。

在征集老百姓的过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义务劳动,也有一些会发一定的补贴。不过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国家建设。

而“轻徭”,就是很少征集老百姓干这些事,当然也就是很少搞国家建设。

二是“薄赋”。“赋”就是税收。“薄赋”就是减免税收。汉文帝在位期间,有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文帝十三年的时候,还全年免田税。

“文景之治”并不是虚构而来,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相”。它只不过是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出的第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而已,在汉初的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它说成是一个与民休息的盛世也完全可以

(汉文帝)

文景之治并不是大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但没有这个时期的积淀,就不会有汉武帝时期的繁盛。历史事件应一分为二来看,同样,文景之治也不例外。我们不能过分的美化文景之治,但也不能妖魔化它,更不能一味的寻找什么所谓的“真相”。

秦末汉初,高祖刘邦面对破坏严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把恢复生产、稳定秩序作为首要任务。他认为只有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才能恢复生产、稳定人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刘邦***取一系列措施使社会得到稳定,经济得到恢复。

到了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无为而治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社会经济生产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富庶,西汉开始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历史上便将这一时期称作为“文景之治”。

为减轻农民负担,文帝、景帝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之策,***取了减税免租、缩短徭役年限的政策,使农业生产繁荣发展,人口迅速得到增加。农业的发展,不但降低了粮价,还带动了商业和副业的快速发展。

汉代社会的奢靡之风也是文帝、景帝大力整治的对象,二位从自身做起,提倡勤俭的生活作风,对于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恢复社会经济的同时,文景时期,还对秦以来的酷刑进行了改革,实行了“约法省禁”的方法,通过这种轻刑慎罚,促进了社会环境的安宁。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汉朝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么呢?它真的有后世描述的那么好吗?

简而言之,文景之治的真相,就是还不错。虽然后世难免有溢美之词和夸大不实的成分。打个比方,文景之治就好像一个基础不好但是非常有天分的孩子的努力学习阶段,这个孩子叫汉朝。

汉朝自高祖刘邦起义建立以来,就没消停过,先是跟项羽打,好容易打了好几年把项羽打败了,韩信彭越等诸侯王们又纷纷反叛,刘邦又东奔西跑去平叛。六十多一老头子东奔西跑肯定影响寿命,平叛完了刘邦也没了。后来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孝惠帝即位,孝惠帝被吕后的残酷作风吓得不轻,对吕后颇有微词又无可奈何,没几年也步了他老爹的后尘。儿子和老公都没了,天下就吕后一人说了算,这就又乱了套了。吕后杀刘氏宗族,任用自己亲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幸好吕后也没活多久,吕后死后陈平周勃他们合力端了吕氏家族,把代王刘恒迎到长安做皇帝,就是汉文帝。

留给文帝的可以说是个烂摊子,前有多年战争带来的问题,后有吕氏乱朝引发的弊病,老百姓缺衣少食,国家也穷的叮当响,边境上匈奴策马扬鞭随时准备入侵,各路诸侯王对皇帝这个位置还虎视眈眈,百废待兴啊。 都说乱世需用重典,可是文帝他不用重典,他决定用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他觉得让老百姓把日子过好就挺好,老百姓日子过好了社会就稳定,老百姓有钱交税国家就富了,老百姓支持皇帝就不怕诸侯王起来造反,老百姓愿意当兵不久能打匈奴了嘛!你看,这活脱脱的就是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啊。

汉文帝不但是个很好的理论家,他还无师自通知道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他搞了一系列措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第一是注重教化,慎用法律。

汉文帝说,百姓犯罪很大程度上跟国家和官吏有关系。你说说百姓又不懂法,官吏又不懂得教化百姓,百姓犯罪了官吏还滥用法律惩处。根本没有给百姓带来一丝好处,也不符合我汉文帝的爱民思想。还是改变一下官吏们的执法方式吧。

第二是重视农业。

在封建社会农业就是最重要的生产方式,没有之一。汉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他不但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的政策如削减赋税等,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还在春天亲自耕作(当然他就是做个样子,挥两下锄头罢了)。这就能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皇帝都亲自下田耕作了!

第三是广开言路。

说到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文景之治"。

这两位皇帝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社会安定,法律清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经过两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但作为不朽盛世的开创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帝王生涯,是充满着艰辛和挑战的,可以说,他们费尽心力,排除了千难万阻,才走到了帝王事业的顶峰。

汉文帝汉景帝继承的,是经历过吕后专政,吕氏乱政之后的西汉江山,虽然汉高祖、汉惠帝和吕后为他们留下了已经相对比较充裕的经济储备,以及相对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但经历过汉惠帝、几位少帝等服从于吕后的傀儡皇帝的统治,西汉政治生活中,威胁皇权的力量也在迅速壮大。

而汉文帝和汉景帝想有所作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些力量的威胁,把实权牢牢的攥在手中。

一场西汉版的君主与皇族、臣属勾心斗角的纸牌屋的故事,正在上演。

先说汉文帝,汉文帝能够登基,借助的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几位功臣的力量,而这几位功臣,从汉文帝登基起,就成为掣肘汉文帝的挡路石。

周勃,在这位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眼中,汉文帝之所以适合做皇帝,就因为他脾气好,好控制,因此,在皇帝面前,这位老臣一向以匡正汉室,拯救汉朝的救星自居,在皇帝面前十分无礼。

而汉文帝对付他,用的是软刀子,汉文帝对周勃十分尊敬,而且给了他当时汉朝权力最大最重要的官职:右丞相。周勃满心欢喜的上班才发现,汉文帝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周勃是一个武夫,行军打仗,搞搞军事是可以的,但丞相,是要处理国家政务的,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周勃,一上任就楞住了。

古代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军队只认虎符,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吗?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的信物,一般分左右两半,皇帝掌管右符,将军掌管左符。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所以军队将领只认符不认人,无论是谁,只要手中有虎符,都能调动军队。

三国时期,蜀将赵云攻打南郡,城破后俘虏了魏国守将陈矫。诸葛亮就取了陈矫手中的虎符,然后用这个虎符,调动荆州和襄阳城中的魏国守军,前去救援南郡。

由于军队只认虎符,所以魏军不知有诈,两城将士就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前去救援南郡。而后张飞、关羽就趁着城中空虚,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荆州和襄阳两城。

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之后秦军直逼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害怕秦国,为求自保,拒不借兵。

而魏国的信陵君,认为一旦赵国灭亡,魏国也就危险了。他想出兵救赵,可是他没有调兵的权利,调兵的虎符被魏王随身携带。

于是信陵君找到了魏王的宠妃如姬,对她晓之大义,让她去盗虎符。信陵君拿到虎符后,调动了魏国十万军队,这才解了邯郸之围。

当然,虎符是皇帝为了集权而产生的,所以对一些地方藩王作用是不大的。比如汉朝的吴楚七国之乱、北济王刘兴居起兵谋反,那都是没有虎符的。

再比如康熙削藩时,吴三桂为了麻痹康熙,***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并交出了平西王的帅印。但后来他还是一样起兵谋反了。

那为什么没有虎符也能调动军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士兵来说,谁给自己饭吃,谁给发军饷,就替谁卖命。在藩属国,军队都是藩王发饷,将士自然不认皇帝,只认藩王。

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