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史学界的称呼,并不是正式的名称。
当时的清朝人不会叫自己的国家是“清朝”,也不会叫自己为“清朝人”。
清朝的正式称呼,稍微有点复杂。
严格意义上讲,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但开创清朝的是努尔哈赤。广义上的清朝,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开始的,当时建国号为“金”,并不是“后金”,只是为了区分完颜一家子建立的金国,才被称为“后金”的。
清朝的正式名称并不叫清朝!
历史上的清朝人,也不会对别人说自己是“清朝人”。
有人不禁疑惑:清朝不叫清朝?那它叫什么?事实上,清朝这个称呼,只是史学家对其的称呼,而它正式的名称,远不止一个。
在清末时期,清***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中,经常会出现“大清国”、“大清帝国”,甚至还有“中华大清国”这样的称呼。各种五花八门的称呼,看似没有统一,但它们却都是正儿八经的清朝的正式名称之一。
大清的国号,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到溥仪退位,不同的时期,正式名称也不同。
严格意义上讲,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但开创清朝的是努尔哈赤。
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国号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国号,往往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形式——比如汉、唐,或者大元、大明,而少数民族在建立***之后,其国号,时常出现不断更替现象甚至混乱现象——比如辽朝,有时候的国号是契丹,有时候又是辽,就这样不断交替,以至于后世辽金史专家都不能断言辽代历史上改过多少次国号?
此外还有西夏。西夏正式国号是大夏国,但有时候又自称邦泥定国。而蒙古人则称西夏为唐兀。
距离当下最近的封建王朝是清朝,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清朝的正式国号到底叫什么。
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为明朝边将。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西历1616年),起兵反明,建立“金”朝,历史上将这个金朝称之为后金王朝。
努尔哈赤的汉化程度有限,但从其知道仿照中原王朝的***形式,定国号为“金”,不难看出,努尔哈赤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后金的汗位,并且进一步改革后金的体系制度——将后金的国号改为大清,并改大汗称号为皇帝。
关于皇太极为何将国号定为大清,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小编倾向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当时皇太极***主要的对手是明朝,而大明的明,具有火焰的属性,因此,从水克火角度来说,用清来克明,算是皇太极的一种心愿。
很多人印象中大清帝国是一个腐朽、不具备改革动力的王朝,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在近代的遭遇,其实是很多封建帝国共同的宿命。这一切,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注定了——比如说1640年,当英国已经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大明朝国内还在闹农民起义,这就展现了东西方发展进程的不同。
大清帝国的不幸在于其统治期间,遭逢了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殖民运动,这就迫使大清帝国不得不主动接受来自西方的观念,并逐步将华夏原有的观念。
古代华夏奉行天下观。所谓天下观,既中华天子为天下的共主,而中原则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并无世界近代史意义上的国号概念。而随着清朝康熙朝廷和沙皇俄国就东北地区发生的冲突进行一番交涉以后,康熙朝廷也隐隐约约意识到,不能单独以大清的名义和沙俄签约,因此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以“中国”的名义签订条约。
清朝作为一个中国***,在没有对外交往时,几乎是不存在正式名称的说法,有的只是和前朝一样的“大清”(类似大明、大元),作为国号。
随着近代与外界交往愈来愈频繁,正式名称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华,这几个名字几乎是串着用的。
(这也很符合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满族统治的妥协)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先定国号为“大金”,后改称“后金”。
皇太极在天聪十年(1636 年)改国号为“清”。
一、清代国号更迭:
1、 满族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定国号为“大金”。
为区别于历史上的金代,不久又改称“后金”。
2、到清朝入关后,很多蒙古人、***、朝鲜族人等受其 统治,再用“后金”国号已不适应;
并且***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后 金”一类国号不宜招揽汉臣***, 皇太极便在天聪十年(1636 年)改国号为“清”。
二、清代国号来源:
皇太极以“清”作国号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 一年, 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 改为满州。
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 本是佛名, 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 取代明王朝,作用都大过“大金”或“后金”。
另外,皇太极为推翻、取代明王朝大 造舆论,说只有有德者才能统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称天子”、“有德者受命, 无德者废弃”。
这些话,便成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说的 “有德”,便含“清”的 意思,恰与“满州”语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国号。
另外一说却恰好相反,不是因为语意而是语音。
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 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是改汉不改满,其目的仅是适应进攻明朝的需要, 让***易于接受罢了。
持这种说法的人,举出满语中对贵族夫人的称谓“福晋” 为例,说福晋起初叫夫金,后改称福金,
最后才叫福晋,所以夫与福,金与晋, 在满语中是同音,因此据满语音韵,清与金也音同无疑。
此说还以天聪年间立于 沈阳(即清朝旧京)的抚近门匾额为证。
匾上汉文写的是“大金”,而满文写的是“大 清”。那时尚未改号“清”,而满文里却已称“清”了。
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认 为改国号为“清”,是出于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笼络***,进而为取代明王朝做 准备。
从这个共同点上去看,当以第一种说法为是,最好的佐证是后来清朝统治 者始终讳言“女真”和“大金”名称。
中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
先来看最早的《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八年,为了解决沙俄向东扩张而引发的边界争端,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具有现代国际法性质的边界条约,即《尼布楚条约》。
碑文上所著:大清国遣大臣与鄂罗斯国议定边界之碑……
凡山南一带,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
中国所有鄂罗斯之人,鄂罗斯所有中国之人,仍留不必遣还……
由此可以看出,在最早的《尼布楚条约》中,“大清国”和“中国”是等同的,或者说是“中华”和“中国”的关系。
***战争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
在《江宁条约》中,写有“大清大皇帝”和“中国之总管”这样矛盾的词句,说明“大清”和“中国”几乎就是画等号,混用不分。
(在中法《黄埔条约》中也是如此)
中美《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
在《望厦条约》中,首次出现了“中华大清国”的称呼,而结尾却戏剧性地注明了“中华”,说明当时“中华”也加入了混用的队伍。
(中美《天津条约》也使用了“中华大清国”这一称呼。)
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很显然,《马关条约》主要将大清称作“大清帝国”。
军队
结语:无论是“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国”、“中华”还是“中华大清国”,值得注意的是,“大清国”逐渐转向“中华”(中国)或是与其结合。
这表明了满族***对统治***的自我合法性的暗示,这在实际上也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到了晚清后期,许多西方列强为了简便,在翻译的时候,将“大清”和“中华”等同类字样,都译作“China”,不再区分。
因为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中国”、“中华”、“大清”无论是哪个,对他们的利益都没触动,本质上就是一回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frw.com/post/7075.html
下一篇
石家庄代理律师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