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审查 > 正文

合同损害第三人利益

  1.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造成一方损失的,另一方是否应当赔偿?
  2. 如果受害人与被害人同意并签有合同致受害人死亡,请问法律怎么定?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造成一方损失的,另一方是否应当赔偿

合同确认无效,排除故意欺诈的行为,必然有其他原因。那就看这些条款是哪一方坚持的了。如果坚持一方的条款因违法或显示公平等使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失(最起码有时间损失和机会损失),我觉得应该给对方适当补偿或者另行更改有关条款並给对方更优惠的条件,使合同得以履行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题主,你好!感谢信任,邀请回答该问题

作为有法律人经历的HR帮你分析如下:

合同损害第三人利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所以,劳动合同签订的得首先符合这个基本原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合同损害第三人利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合同损害第三人利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下几点请注意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如果给劳动者造成了损害,单位应当对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如果因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一旦给单位造成损失,也需对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现实中建议协商解决

原则上有过错一方赔偿无过错一方的损失,但是说的简单,操作起来复杂,这种因劳动合同无效而赔偿的案件需要有很多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得到相应的赔偿。

建议你详细咨询专业律师,已得到权威具体明确的法律解答。

致使合同无效的原因,是赔偿合同无效造成经济损失的理由。

如果是一方的原因致使合同无效并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就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赔偿对方经济损失。

如果是自己的原因致使合同无效,那就是自己赔偿自己了。

如果受害人与被害人同意并签有合同致受害人死亡,请问法律怎么定?

毫无疑问故意杀人罪成立。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为刑法所禁止,即使受害者同意也不能免除加害人的罪责,这也是在我国经对方同意的“安乐死”也要受到刑法追究的原因。

合同为各方当事人之间对民商事行为达成的合意,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只要其内容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的原则法律予以尊重。

故意***属于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刑事法律属于公法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刑法明文规定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受害人与被害人同意并签有合同致受害人死亡”,该约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无效行为。合同无效从开始就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加害人的故意***罪成立。

所问的问题是错误的。在刑法上被害人就是受害人。

你所问的问题应当是被告人将被害人致死并签有合同,法律应该怎么办?

法律规定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即便是该死的人也应当有法律裁判以后,由人民法院依法执行

虽然双方签有合同,被害人同意被告人将自己致死,但这样的合同是违法的,不受法律保护。

被告人仍应承担故意***罪的刑事责任,但在量刑可以减轻处罚。

这样的合同条款是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三条 第(一)项规定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合同免责条款无效。

法律有明文规定的。

如果致害人和受害人约定,受害人同意致害人将其杀死,而致害人也将受害人杀死,那么致害人涉嫌故意***罪,将会受到刑罚的惩罚。

你好,内容为造成他***身伤害或者死亡的合同,将会因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导致无效。即使双方约定了不追究责任也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三条规定: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我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受法律保护,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将以故意***罪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的,处死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当然,在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会考虑到该行为是被害人同意的,对于实施***行为的人,责任会有所减轻,类似于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