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上不上梁山,只有作者说了算。应该问,为什么施耐庵不安排王进上梁山?
王进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英雄人物。书中第二回便写道“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王进本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父亲是王升。高俅先前未发迹时,被王升打伤。两家的梁子由此结下。高俅当上太尉时,便决意报复王升的儿子王进。王进无奈之下,只好出走东京,一路向西,最后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
多少年来,很多人为王进没有上梁山颇多猜测。分析下来大致如下:一是王进和高俅有恩怨,并没有获罪,还没逼到份上。二是王进家中有老母,而且出走时老母直接说“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而刚好,王进有投靠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的打算。三是除了投靠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之外,王进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留在史家庄。但他执意出走,主要的目的就是“镇守边庭”。
以上都是基于故事内容的分析。在小说中,情节是安排出来的,王进上不上梁山,还不是作者的安排?这就转入另一个问题,施耐庵为什么要以王进开篇,而且还不让他上梁山?
王进的头衔是教头。教头虽然没有职位,但还是属于武官群体。水浒中,很多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属于这一群体。武官群体面对朝廷恶势力,会怎么做?自然是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王进则选择逃离体制。王进的出走揭开了北宋黑暗政治的一面,施耐庵无疑是比较痛恨这一切的。
同时,儒家有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所以,王进骨子是受儒家影响的。同时,儒家思想也要求人们,不满你可以逃离,但不能反抗,更不能落草为寇。细心品味,施耐庵对落草为寇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
综合来看,水浒开篇写王进,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北宋末年的现实太黑暗,体制内尤为黑暗;二是忠良,正直之人是要受到迫害的,这是后面诸多英雄遭遇的一贯逻辑。
所以,王进的出场更像是奠定了一种的基调。伴随着王进的出场,“九纹龙”史进及“豹子头”林冲的故事也就自然地展开了。
对比王进,林冲的遭遇则更进一步。面对逼迫,林冲多了忍让而少了反抗,即便有也是被动反抗。这就注定了面对层层逼迫,他最终要落草为寇。林冲的遭遇更是直接说明“乱自上作”。试想,施耐庵一上来就阐明这个主题,是不是太不循序渐进了?
《水浒传》是以王进为正文开篇的(第一回属楔子),但却又没交代王进的下文,这一直是众多水浒迷的心中疑惑之处。也有许多人认为写王进是为了引出史进,但我认为绝没有如此简单。史进虽然也算是水浒中的重要角色,但却并不是全书中的核心人物,要写史进就没有必要在王进上费那么多的笔墨,写王进其实有作者的另一番深意。
王进本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与林冲的职位相同),乃都军教头王升之子。因其父王升曾***地教训过高俅一顿,高俅便与王氏父子结下了很深的怨结。而如今高俅却做了殿帅府太尉,成了王进的长官,便借故找王进的茬。王进在其母的规劝下,欲逃离东京,去投奔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在路经史家庄时,其母病倒,便在史太公家借住了下来,因受到史太公善遇,又见史太公之子--史进,爱好使枪弄棒,便将毕生之本领尽数地传授给了史进。
待其母病愈及史进的棍棒武艺精熟后,王氏母子便辞别了史进,去向老种经略相公处投军役。后来史进曾特意去关西经略府找寻王进,结果没有找到王进,却遇上了鲁智深。而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对王进的表述了。
以前对此也极其地疑惑不解,开篇的一位好汉就如此地没了下文?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史进特意去找寻王进而又没有找到,也没了下文。其实,这就是“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这样儒家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开篇就写泼皮无赖的高俅,竟然蹑居高位,其实就是预示着“邦无道”了,而王进没有下文。也就是说“邦无道,该隐了”。
我们再对照梁山108将的下场,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侥幸回来的也没有好下场,其主要骨干又被毒死了,官场依旧黑暗,仍是“邦无道”。而剩下的“好汉”也几乎都选择归隐了,归隐其实就是作者为“梁山好汉”安排的最好“出路”。轰轰烈烈闹一场,晚景尤凄凉,还不如像开篇的王进那样,早归隐。首尾相呼应。
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有人认为是罗贯中。但这两个人都曾加入过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部队,可以说是真上过“梁山”的,也都对起义心灰意冷,而选择了归隐。
王进,智慧之人。作为比梁山好汉出场还早之人,暗暗认出高球乃被老父揍了一顿之人,乃用小车推着老母,星夜出走,投奔老种经略去了。
这一点,可以看出,作亊果断,面对现实,不抱幻想,很是不一般。你再反观林冲,同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如果林冲不恋荣华富贵,看透高家父子的本质,早携林娘子或云游四海,或埋名边关抗敌,当不至于窝囊于死也!
因对比可以看出王进是智慧之人,能看透生活的本质。投梁山又如何?那年代成为反贼,实乃有辱门楣。招安又如何?下场仍是戚戚惨惨戚戚!
王进不投梁山,不知所踪,方为人生圆满处也!
王进,水浒传中出场比较早的人物,乃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在殿帅府高太尉手下谋职,与同为教头的林冲一样,先后遭到了高俅的迫害,林冲被逼上了梁山泊,而王进却再无音讯,似从江湖上消失了。
高俅在未发迹时,曾被王进的父亲一棒打翻,躺在床上好几个月,高俅升职的第一天,就见到昔日仇人的儿子,岂肯放过泄私愤的机会,给了王进一个下马威。
王教头是个聪明人,知道高俅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携着老母星月赶路,离开了东京这座是非之地。
王进使得一手好枪棒,知道镇守边关的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需要自身这样的人才,前去军中效力,绝非吃闲饭,老种经略相公会接纳母子俩,从而摆脱高俅的魔掌。
途经史家村时,王进母子暂时安身,顺带教会了史进十八般武艺,史家待他母子虽好,但终归保证不了母子安全,见徒弟武艺有所长进,就毅然离开了史家,前去黄沙漫天的边塞。
高俅对王进的报复泄愤,是相当致命的,作为军方教头,王进具备坚强的性格,宁可去边塞镇守,过风餐露宿的日子,也不愿上梁山泊做强人,靠打家劫舍生活。
文中提到史进曾去找过王教头,鲁达提辖说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但史进依然未找到师傅,王进最终的去向,遂成了水浒中的一大悬案。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王进,普普通通的名字,在水浒中却鼎鼎大名。全书第一位出场的好汉,正是王进带出了梁山一百单八将。因遭高求陷害,远走他乡,却没有落草梁山,究竟为何?
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同事。因其父亲王升早年曾一棒将高俅打翻,因此与高俅结怨。高俅发迹后,借机要害王静王进,不得已携母出走。
王进是高俅陷害的第 1 位好汉,但王进并未因此而被逼上梁山。因为此时王进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去延安府投靠老种经略相公。有门路,自然就没必要冒险落草为寇。
王静进之所以要去投靠老种经略相公,去边关从军,在于其家传枪棒,从小练习,武艺高强。这是他的资本,也是他的底气。
从书中可以看出,王进的父亲王升就是有名的教师,武艺出众。在王进远走延安府路过史家村时,一棒将九纹龙史进打翻。当史进拜其为师时,仅用半年时间就教的史进枪棒娴熟,将一个乡村小霸王调教成一条真正的好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处事观念。王进此时家有老母在堂,要侍奉老母,自然无法抽身离开。
如雷横以家有老母为借口,大家还都表示理解,宋江一听父亲去世掉头就走。可见孝字当头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之深之重。
我们知道,王进是书中第 1 位出场的好汉,王进带出史进,史进遇见鲁智深,鲁智深后才遇见林冲。
林冲是上山的第 1 条真正的好汉,林冲上山时,梁山上无非王伦 4 人。梁山还未兴旺发达,江湖名气也没有那么大,王静甚至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梁山。哪怕是林冲,也未听说过梁山,还是从柴进口中得知,而上的梁山。
王进是不幸的,遭高俅陷害,有性命之忧,不得已带着老母远远涉千里,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错过了梁山的风起云涌和金戈铁马。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frw.com/post/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