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是否成为走向现代的重要阻力?应该说有相关性,但不是重要阻力。
这个问题是站在今天看过去。中国的历史是农业史,并走到了世界之巅。重农,就是今天来看,仍是我们巨大的财富。***肺炎疫情,国家农业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粮食储备达到历史高位,够14亿人吃,稳定了物价,更是稳定了人性,大家有安全感。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祖先重视农业,今天得益了。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双重些,两面性。中国地大物博,农业人口众多,重视农业没错。国外重视商业,重视科学技术进步,重视上层建筑革命,社会进步了,我们没有与世界的进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农抑商与现代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完善。西方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但这个制度不适合中国。40年改革开放,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4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路程,今天的中国已走在现代化世界的前列,并越来越好!
站在今天看未来,中国人口众多,农业是命脉,粮食是红线,重农是优良传统,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更注重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制度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中国重回世界之巅!
要看在什么时代,东周,秦,汉重农抑商肯定是好的,有利于国力增强和国家稳定,明清重农抑商就不利于国家发展了,此时发展工商业才是世界潮流,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私利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
“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史记
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亡
在各种经济形式齐头并进的时代,农业依然是立国之本。受国际疫情影响,前一段时间网上出现提醒人们囤粮的谣言,经过多次辟谣,才把谣言粉碎,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囤粮了吧?是不是基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考虑呢?可见人民对粮食的关注以及粮食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都是如此。中国为什么没有和欧洲一样,走上发展工商业,开展海外贸易的道路呢?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儒家文化推崇忠、义、礼、智、信,中国的士大夫鄙视商人,认为商业活动重利必定忘义,追利必有投机。所中国主流文化,并没有给“经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从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汉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特点是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种经济结构,不利于商业活动发展。
3、传统思想认为,只有农业活动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朝廷带来税收,“农”为根本,“商”是枝末。
4、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害怕农民离开土地,害怕“失地流民”产生不安定因素。
5、朝廷通过限制民间商业活动,实现对重要***垄断经营,可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重农抑商”究竟有没有阻挡了我们国家进步?不同的历史时期后果是不一样的。
从李悝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重农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国家税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商鞅变法,汉朝文景之治。
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确立重农抑商思想是我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思想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作为贯穿我国封建时代的一条重要的经济原则,重农抑商不仅为我国封建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却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主要表现在抑制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法治思想等方面。其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
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封建社会末期走到了尽头,但却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始终处于萌芽阶段, 导致商品经济不发达,未能促使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也就未能实现古代的小农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严重影响了农民向工人、地主向资本家的转变,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成为一种历史的惰力,表现为传统的习惯势力。
重农抑商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巨大,即使到了新中国,我们也能从改革开放受到的阻力中感受到其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缓冲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frw.com/post/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