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为什么被杀,可以对着《大明律》去看看明朝给他定的罪行就知道了,哪一条袁崇焕都洗不干净。
本来以袁崇焕同进士的出身,安安稳稳的话,可以混个正五品退休。可袁崇焕骨子里就不是个安分的人。不得不说袁崇焕很善于投机,抓住机会。先是投靠东林党,一跃成了兵部京官,做到关外兵备道。当魏忠贤得势的时候,又果断投靠魏忠贤,坐到了辽东巡抚的位置。崇祯上台后,又重新投靠东林党,恰到好处的吹出了“五年平辽”的大话来忽悠小皇帝,至此,袁崇焕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是袁崇焕从人生巅峰到落个千刀万剐的下场来得太快了。所以说,当能力与水平不足以支撑野心的时候,还是悠着点好!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将领,他能征贯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可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的军事家却被崇祯皇帝给冤杀了,死的还挺惨,但是崇祯帝杀袁崇焕也不是一点儿因素没有的,首先是袁崇焕未经崇祯帝允许而独断的杀了边关大将毛文龙,再就是袁崇焕在崇祯帝面前把话说的太满,没留余地。总之崇祯帝杀了袁崇焕是自毁长城。也是明朝气数已尽。
建文帝登基仅一个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削蕃行动!藩王权利大会影响到文官的权利,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文官是很厉害的,所以建文帝在文官的游说下开始了削蕃!
削蕃有三种策略:上策,削掉藩王的军权,接到南京或者凤阳,赐给王府,好吃好喝的养着。这是最符合建文帝仁君形象的策略;中策,推恩制,分化瓦解藩王实力;下策,连根拔起,贬为庶人。但是他偏偏选择了下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削了五个藩王,有一个藩王甚至被迫全家自焚!
这种情况下,其它诸王莫不战战兢兢。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正式靖难,起兵南下,用时三年就攻下金陵,代侄为帝。
朱允炆继位的时候才21岁,属于辈分最小,资历最浅,翅膀不硬的主,可朱元璋偏偏选择他继承皇位,朱允炆上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也是最后一件。
明朝官方的解释是,他为了实现中央集权。我们老百姓就没这么多门门道道了,一句话朱允炆怕丢了皇位。
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时,早早的就确定了朱标太子一位,配置各种精英人士着重培养。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暴戾执政的方式,大肆清除开国功臣、扼杀政治势力、肃清党派争斗中处处侧漏为朱标铺路的想法。还有最关键的一步,朱元璋安排好其他儿子的退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各个藩王在自己封地享受国家***吃喝玩乐,没有对独立行政权和封地,但拥有继承权。
原本这种安排是最合适的,结合朱元璋:“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的命令约束下,可以充分制约儿子们之间为了皇位大打出手。唯一出现差池的是朱元璋授权个别儿子守护边疆的使命,例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他们在各自封地中除了配备常规的藩王护卫队,还拥有战斗力不俗的军队用来打击外敌。说好的哥哥当皇帝,弟弟我做打手,可惜朱标的意外猝死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部署,皇位、藩王、继承者三者的平衡关系瞬间打破。
朱元璋式的嫡长子继承制,把朱允炆推到风口浪尖。
明朝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却不走寻常路,选择嫡长孙继承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是明官方公示的制度,朱家的儿子们都明白文件的意思。尤其朱标一死,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谁心里没有点不三不四?自然有人质疑朱允炆的身份是否合法?合制?嫡长子一死,按道理轮到长子,朱允炆作为嫡长孙凭什么连跳***直接上位?朱允炆的敏感身份成了藩王们心中最大的疑问。
按明朝祖训,朱允熥当立(朱标的正妻是常氏,生嫡长孙朱雄英,嫡次孙朱允熥),按习惯法,秦王(朱樉)、晋王(朱樉)、燕王(朱棣)依次当立,怎么也轮不到朱允炆。唯一可以解释通的是:第一,朱元璋防止外戚干政,常氏集团的做大会影响朱家江山。第二,朱元璋安排好的儿子们不入法眼,也不想再轻易更改到藩王制。第三,常氏的的去世,让朱允炆的身份合法化,而且朱允炆深得朱元璋喜欢。所以朱允炆的皇位就在这种看似不合理,却合理的制度中从天而降。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继位,可藩王成了潜在的定时***,威胁帝位的地方势力。
早在朱允炆被选为继承人时,朱棣最先表现出心中不满,常常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甚至公然和朱允炆叫嚣:“不意儿乃有今日!”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可见朱允炆和叔叔们都清楚互相的矛盾在哪里,只不过有的愿意选择隐忍,过自己潇洒的小日子,有的不愿意将就,只不过形势所逼,朱棣就是代表人物。等到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心里始终觉得叔叔们是自己心头的刺,不拔掉不能安心,尤其叔叔朱棣在其幼小、懦弱的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
藩王和皇权的矛盾已经赤裸裸的暴露在光天白日之下,所以朱允炆上位后着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他不想让叔叔们心存幻想,更不想让他们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帝位,那么唯有削藩才能很根治朱允炆的病,也是实现他全部中央集权的必经之路。朱允炆本着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的心态,很快把削藩提上日程,结果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人,在削藩一事上推波助澜,间接的刺激朱允炆暴力加速削藩,结果朱允炆自己也沉不住气,终于把朱棣逼反。
最后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造反成功夺位,而朱允炆在战乱中不知所踪。靖难之役的具体过程我就不再多重复了,我想说的是朱允炆就削藩一事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他过于低估藩王实力,急于求成。如果***取温水煮青蛙的缓和方式,藩王问题自然能被慢慢消化,毕竟年轻就是优势,活久了自然久见,区区藩王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frw.com/post/1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