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家境就很贫困。二十九岁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地下降。到三十九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无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这时候,他四十一岁。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一般的人,要是当了县长,或者只是当了个镇长什么的,都会喜滋滋的,不仅不会嫌弃折腰,反而要主动巴结上级,不时给上级送点儿礼,讲几句吹捧的话什么的,以博得上级的一个青眼,一句表扬的话为荣。
我们的陶渊明先生可好,县令当得好好的,突然就不願为五斗米折腰,甩掉乌纱帽,回家种地去了,从此一种到底。时不时地在家乡的五棵柳树下锻炼锻炼身体,吟诵吟诵诗篇,于是便有了那“***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如果只是写诗,陶渊明也许不会有后世那样大的名气。他之所以能与李白杜甫苏轼等大诗人齐名,最主要的是他一不留神,写出了那一篇《桃花源记》的奇文。
自秦朝末年至东晋,断断续续的战争,不止一次地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生活在底层的芸芸百姓,受尽了战争的磨难,他们多么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多么渴望一块宁静的地方啊!可是在那个年月里,这只是一种甜蜜的奢望。
忽然,奇迹出现了:
"晋太原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仟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停数日,(渔人)辞去,……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真的吗?还是梦幻?在那战乱纷仍民不聊生的世界里,真的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充满理想色彩的神话般的福地吗?
肯定地,当时是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这个世界是陶渊明先生想象出来的。他以他的天才为苦难中的人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在沉沉黑夜中为人们点亮了一燈理想的明灯。
这燈灯是距今一千五百年时点亮的!
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寻找过桃花源,歌咏过桃花源!
陶渊明的贡献,有从两方面看:
在陶渊明之前,东晋诗坛流行的是玄言诗。
玄言诗大概是个什么东西呢?
就是通篇讲“玄理”(老庄和佛教哲理),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玩意儿。
比如以下这首:
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frw.com/post/13494.html
上一篇
甲方不按合同付款怎么办
下一篇
律师事务所结案种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