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咨询 > 正文

法律咨询日志范文案例

  1. 刚刚看了下方方日记,觉得写的很好很真实,为什么大家都批她呢?

刚刚看了下方方日记,觉得写的很好很真实,为什么大家都批她呢?

日记,就是个人自己感到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供大家或者自己以后看,不是有的东西都要写,也不是写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如果她写的东西,是事实没有诬陷,没有触犯法律我们可以讨论,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不能跟人家扣帽子打棍子,跟不能骂街

关于方方问题,我大致捋一下事情的发展过程(为了避免一些人的刁难,本文不讨论谁对谁错,只讨论事件发展过程)。

关于这份日记,最早的核心争论还不在于方方卖国不卖国,也不是到底谁拥有话语权的问题。

法律咨询日志范文案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早的问题是有人发现方方日记中的论述大量***用了“听朋友说”等模糊不清的词语。

于是有人出来质疑这些数据是否可靠。比如梁护士是否真的死亡、动用公权力把自己亲戚送走等问题。

最开始的主流争论还集中在这些方面,双方怼的你来我往,不可开交。

法律咨询日志范文案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的第一个高潮应该是4月9日前后(具体时间记不住了),传出消息说方方日记被外国火速签约了,还登上了某杂志封面。

这个时候,这件事情的性质才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数据可靠性问题转变成了如果数据不可靠,这份日记会不会被西方恶意利用进而攻击中国的问题。

事情性质一转变,参与的人就多了。

法律咨询日志范文案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底爱不爱国卖不卖国的讨论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

双方依然怼的你来我往,不可开交。

方方日记很火,但很多人是在看了评论之后才注意到方方的。之前对方方一无所知。批评方方的人,往往也是这批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日记有时效性。武汉封城的时候,大家人心惶惶。很多人非常关注武汉封城后的情况,方方日记应时而出,极大地满足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心理诉求,得到很多的好评。那时候几乎听不到批评的声音。那些因为评论才来看日记的人,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初的那段时间,不能感同身受,因而体验不到第一时间读到日记时的心态。往往只是带着走马观花及求证的态度过来扫一眼就走的。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其次,日记里对病毒为什么没有及时告警,导致无数医生及老百姓被感染一直穷追不舍,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于是开始组织反攻,针对日记里的一些措辞紧咬不放,认为方方所记录的不是事实,都是听来的。不明观众于是受到了影响,也跟风攻击方方。但方方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在武汉生活了几十年,在武汉有无数的亲朋好友和熟人,而且她本身就在疫区武汉,作为知名作家,如果她没有资格去记录这些,谁有资格记录呢?即使是记者,也是通过***访才能了解发生了什么。方方通过跟医生朋友了解情况,其作法跟记者***访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很多跟着批评方方的人,其实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就意味着受到情境的影响,人们放弃了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再三,关于日记在海外发表,很多人感觉受到了伤害。这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家丑不外扬。认为武汉发生的事情很丢人,不应被海外知道。还担心其它国家因此而攻击中国。但即使方方不记录,全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会关心疫情最初是怎么发生的,这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也就是死也要死的明白。很多国家的第一个感染者都直接或间接跟武汉发生关系。追寻零号感染者是疫情之后必定要做的一件事,目的是为了找到源头以便预防。方方日记所记录的并不过分。即使在国外发表,也是她的权利。她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记载了影响世界进展的2020年的大事,这对世界是一个贡献。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一个***的发生,即使是偶然的,也必有人为的因素。寻求根因有利于改进与预防。如果大家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方方日记,会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