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刑事辩护 > 正文

刑事辩护的三纲五常是什么

  1.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是如何诞生的?

古代的贞洁观是随着朝代的改变而一直在变化的。准确地说,贞洁观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社会初期,是没有贞洁观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越没落,社会越封闭,“贞洁”这个词就越是强烈。

在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进入上升期和繁荣期,不仅在各项制度,对外政策和外交方面都放开,对于女性来说也没有太多的道德约束。儒家的传统“三从四德”虽然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在当时的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也并没有达到后面那种从一而终的地步。唐高宗李治父亲的妃子武则天,唐玄宗更是纳了自己儿子李瑁的媳妇那个时候,“改嫁”也并不是什么大事情,隋炀帝的妹妹兰陵公主先是嫁给了王奉孝,又改嫁柳述,时人也并没有指指点点称之为有违道德。唐朝时期,上层妇女更是没有舆论压力,公主们改嫁已是家常便饭,嫁过两次的有二十五位,嫁过三次的也都有三位。这种现象是自上而下的,民间百姓也是如此。在隋唐时期,可没有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没有说夫君写下休书,那边立马上吊。在那个时代,择偶都是相对自由的。直到五代时期,中国的“贞洁”观念也还是比较宽容的。

到了宋代,一切都开始了变化。宋朝理学的盛行,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不在意,程颐所提倡的“失节事大”也就没有受到百姓的待见。理学关于贞洁观,在当时宋朝各阶级看来都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女性照样抛头露面,浓妆艳抹,寻找自己的爱情。男人们娶已婚妇女也并没有觉得低人一等。不过,虽然对宋代百姓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理学关于贞洁观的概念已经传达下来。

到了元明清时代,“贞洁”这个观念开始强化,并逐步上升到了统治阶级非常重视的程度上来。再婚被视为无法忍受的耻辱,“贞洁牌坊”成了妇女们追逐的目标。甚至夫死妇随,也上升到了大家赞扬、鼓励的奇葩程度。史书中加入众多守节妇女的描写,《明史》中就有记载,“陈氏…父母谋改聘,女缢死。”,都到这种程度了,“贞洁观”自然就成了女性的沉重束缚。

刑事辩护的三纲五常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腐朽的旧道德传统,约束、残害了多少中国古代妇女,这种糟粕思想显得如此可笑,和男权主义思想一样,这种思想注定需要被淘汰。

参考资料:《明史》、《古代贞操观》、《女性悲剧命运的历史见证》

作者:我方团队明清

刑事辩护的三纲五常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春秋时代一直到北宋年间,社会风气是很开放的,春秋时期的士大夫很多都找了二婚甚至多婚的女性;

秦汉时期风气也很开放;秦始皇的母亲曾经是吕不韦的小妾,这样嬴异人也不嫌弃;汉武帝的母亲曾经是金天孙的妻子,而且还为金天孙生了一个女儿,这样汉景帝也不客气的收下了。曹操更是***专业户,只要是打败了对手后,怕对手的妻子无依无靠,把对方老婆孩子一块接过来养着。

到了唐朝就更开放了;李治连身为小妈的武则天都收到后宫了;后面更李隆基扒灰,连自己的儿媳妇儿都不放过。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确实开放到了极致。后周的皇帝郭威,连续娶了好几个寡妇,不是寡妇还不要

刑事辩护的三纲五常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宋朝突然贞洁观就来了,很多女人都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有重要的两点。

第一就是程朱理学的兴起;兴起的程朱理学强调压制人们的欲望,强调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朱熹后来的更是发展了程朱理学。更加在人性道德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这时贞洁观开始显现。

第二就是蒙古的入侵;元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统治中原,开始实行更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数、姓名都贴在门上。元朝还会派蒙古士兵入驻村子,充当一个村的监管。让人气愤的是,元朝士兵有一种初夜权,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这个监管家里过一夜。这种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经,他们把这种夺走贞洁的事情视为奇耻大辱,久而久之,对贞洁观就更看重了。

贞操观 古代女子讲究三从四德。四德者,专指“德、言、容、工”四类,贞操作为妇德重要评判标准,历来为人所重视。《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云:为妇之道,在女己见。幽闲贞静,古人所羡。在对妇德评判中,“贞静”二字,必不可少。所谓“贞”,《说文解字》解释为“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赞。”即“正,方正”之意,所谓的“贞之为问,问于正者”即是此意,后来逐渐解为“贞操”、“贞节”,并且特指女子对男子的“贞”,要求女子未婚时必须守身如玉,严守男女之大防,做到“男女不同行”“男女不同席”,时刻谨记“男女授受不亲”,出嫁后“生是夫家人,死做夫家鬼。

溯源:家族血脉与男权 中国古代传统的贞操观念,是建立在父权制以及私有制的基础上的。家族的传承以血缘为纽带,强调“立嫡不立贤”,故血脉的纯正极为重要,为了保证血脉的纯粹性,必然就会要求担负着传宗接代的女性要坚守贞节,因而才会强调女性“一女不吃两家茶”“烈女不更二夫”的一系列宁为贞烈死,不为失贞活的对于丈夫的“忠”。这种忠原本属于男性政治操守,只是在历代统治者推及到女性的婚姻道德准则里,使之潜移默化成了女性的自觉角色意识。这是女子的悲哀,也是历史的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贞操是自然人性纯洁的品行,是对性纯洁品行的肯定评价。贞操观念体现的就不是贞操的‘纯洁’性,而是对性规范的遵守和维护。说到底,这种“一女不嫁二夫”的贞洁观只是女子被束缚于男权统治下的衍生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前进而消亡。

“贞洁观”与“三寸金莲”一样,是对古代女性的禁固,是对女性权力的戕害,是重男轻女的极端表现。

原始社会初中期,生产力与文明极低,人无贵贱之分,***关系完全出于生理需要,并无固定***伴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男子在社会中作用超越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逐渐有了不同地位、权力与财产,为保证子女继承财产、权力的血统纯正,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同时也出现了贞洁观。

历经秦汉与两宋的各统治阶级与社会精英的努力,女性贞洁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明清两代几百年的发展,女性贞洁观更是得到了系统理论性的发展,出现了一女终身只侍一夫,丈夫英年早死也不准改嫁,漫漫余生陪伴青灯,独守空房度过余生,对于贞洁烈女封建统治阶级给她立贞洁牌坊,要求女性用失去一生的性福与快乐来守护。

在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得三从四德,男人可以花天酒地,找女人风流快活,却被冠于风流倜傥,女人的贞洁观,必须一生只能与一个男人发生关系,而且结婚得落红,在古代结婚洞房,除了红盖头,还有一白丝巾,是为检查女性的贞操,古代女性从小就被灌输贞操胜过于生命,倍加珍惜,许多女性为此失去宝贵的生命。

作为女性,应该庆幸生活于当代,男女平等,女人抵半边天,甚至更多,有多少男性为了女人芳心,情愿为她而改变。

我是大风起兮云飞扬y,有关古代女性的“贞操观”暂时就说到这里,喜欢请关注头条号,欢迎留言评论,谢谢!